六大趋势
近几年,一批与世界管理潮流几乎同步的成果脱颖而出,所占比重虽不大,却代表了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大趋势。
第一个趋势:围绕企业做大做强,瞄准同行业国际一流,实施“赶超工程”,一举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个趋势:在“归核化”理论指导下,通过战略和资源重组,冲出与竞争对手的“胶着”重围,迅速形成新的核力能力,确立竞争优势。
第三个趋势:顺应当代人类文明的新的进步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自我完善,竞争与合作相统一、各方利益相兼顾的新的竞争观逐步替代传统的你死我活的竞争观。和谐发展成为指导企业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
第四个趋势: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使企业的社会责任无可争辩地进入管理学范围。在无可非议的企业利益追求之上,还有更加无可非议的、甚至不可逾越的“天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一批企业成为这方面的先行者。
第五个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学会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手段,寻找适合本企业“走出去”的恰当方式。
第六个趋势: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实用化,使得组织的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成为可能,并推动企业的运营模式、交易方式产生重大改变,管理的边界、资源的配置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乃至全世界。
主要启示
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是引进外部经验与自主变革相结合的过程。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过程,有“先发”、“后发”之分。“先发”国家得引领潮流之利,“后发” 国家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技术,可减少失误,缩短差距,甚至后来居上。但也容易亦步亦趋,流于表面,丧失自我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应该警觉的。我们前12届管理创新成果,绝大部分是学习、模仿别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而获得成功的,因为中国的国情和“企情”与外国的情况差异巨大,所以,不可能完全“克隆”式地照搬,这其中,要按照中国的情况对国外的方法加以适当改造。即便是照搬,由于中国的人文哲学、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文化等等独特性,也会给“洋方法”附着上中国色彩。只要“洋方法”用得好,用得成功,都应该鼓励。广义地说,这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是产、学、“官”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过程。西方先进国家特别是美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三方互动、创新管理的既定模式,即企业家探索实践经验,管理教授提供理论解释,咨询专家总结管理方法。三家平时各吃各的饭,但凑到一起,同唱一台戏,优势互补,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就建立起来了。中国的情况有些不同。除了产、学之外,必须特别强调发挥国家、政府的作用。过去20多年,国家、政府在我国企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有些方面还是主导性的。国家可以立法,如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政府可以颁布政策,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36”条,等等。但是目前特别需要探讨的,是政府如何有效地为企业管理提升提供帮助,也就是创新服务模式的问题。首先政府不能“不作为”,不能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生生死死是企业自己的事,管理创新也是企业自己的事;同时政府也不能用传统的行政办法,自上而下地开展“系统内”的管理升级活动,那是做 “做不了也做不好的事”。可以选择的思路是,由政府的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和基本规范,倡导、激发、鼓励全社会特别是广大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利用在推进现代化管理方面有优势的社会团体或中介组织所搭建的平台,广泛组织商学院、咨询机构管理专家等社会智力资源,有计划地为各类企业提供管理诊断、咨询、培训、改善等服务活动。这种政府倡导、中介搭台、专家唱戏、企业受益的服务方式,使政府、学界、中介、企业同唱一台戏,四方互动,角色定位清晰,各施其长、各负其责、各得其利,也是“创新模式”的一种探索。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 胡新欣